6月13日,在“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座谈会上,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毛群安主任说,“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人民,传播一些错误的信息,要加强传播的监控,如果哪一个很大的误导公众的信息,我们把这个情况要向新闻媒体宣传,对极个别的媒体记者,我们也将建立黑名单”。
毛安群主任的这番话未免让人有些不安。卫生部门本身是政府部门,又是食品卫生方面的监管部门,也是媒体的监督对象,如此公然的宣称要建“记者黑名单”,着实令人诧异。近来,食品乱象频发,经媒体的报道为公众所知,并引起舆论强烈关注。当公众将批评指责的矛头指向监管部门时,令人意外的是,卫生部却将责任推向“个别记者”,认为是媒体记者误导了公众。且不说卫生部门有无权利给记者建黑名单,面对近来的食品安全乱象,其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然而,卫生部非但没有自纠自查、反省反思,反倒教训起媒体记者,如此逻辑,未免有转移责任之嫌。
报道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责任,进行环境监测与风险预警本身是媒体的功能之一。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也是客观事实。《人民日报》曾报道,近九成的食品含有添加剂,而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不管是直接添加,还是间接添加,每个成人每天大概要吃进八九十种添加剂,并认为存在食品添加剂乱用现象。毛安群却认为,“很多媒体在报道的将食品添加剂就等同于非法的食品添加物,个别媒体就是有意的。”个别媒体记者知识有限或不严谨,将添加物混同为添加剂,经报道后产生了负面效应,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存在的。但对于“很多媒体”、“就是有意的”这样的主观臆断,笔者不敢苟同。毛安群并没有给出翔实的客观的统计数据来佐证其“很多”到底有多少,记者又是如何“故意”的,这种泛泛而谈的行为也是一种不严谨。
我们首先必须厘清媒体的作用。近来,“避孕药黄瓜”、“膨大增甜西瓜”、“催熟香蕉”等,本是个别现象,被媒体报道放大以后,给公众造成一种错觉,不敢吃西瓜、香蕉这些蔬菜水果了,导致滞销,众多农民利益受损。可见,媒体在提供风险预警之时,其报道也起到了风险建构的作用,这就是媒体的“双刃剑效应”。规避媒体风险传播的负面效应,需要媒体开展风险批评、进行舆论监督,另外还应传递风险知识消解公众焦虑。媒体的功能都是通过传播实现的,但却不是知识源,不可能提供全面的风险知识。“食品添加剂”一直都被广泛的应用,而相关部门却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到底什么是添加剂、有多少种添加剂,添加标准是什么等这些问题公众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公众对添加剂不了解,自然难以评判添加物,媒体记者也不是万能的,更不要奢望记者在哪方面都是专家。若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与添加物拥有一定的了解,即便媒体如何报道也不会引起恐慌。
倘若把焦点聚焦到媒体记者,显然是舍本逐末。更应该反思的是食品安全乱象出现的原因,众所周知,我国的现有相关法规不能覆盖整个食品链;部门职责不清,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分段管理模式,涉及到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10多个部门,“多龙治水”,以致出现“十几个部门管不住一颗豆芽菜”的现象;检测技术与检测标准也没及时更新换代。可见,“给记者建黑名单”的逻辑是错乱的,记者不应成为食品乱象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