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浙江公务员考试网(www.zjgwy.org)特别推荐申论热点解读“医联体建设”,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热点背景]
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指由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纵向或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建立医联体为推行分级诊疗注入了新活力,为当前医改的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显著改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逐步改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提升。
但是强基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仍面临基层人才缺乏的短板,已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深化医改的重要制约。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2018年9月14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强调,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抓手。
[观点]
组建医联体,就是要通过发挥大医院的龙头作用,牵手各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实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内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分级医疗、有序就医。
[权威论述]
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
“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两大要义:“全”与“民”
——习近平
我们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正在抓紧制定健康发展中长期规划
——习近平
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
——李克强
我们就是要让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
——李克强
[医联体特点]
医联体的建立将推动医疗服务体系结构改变,新型健康服务模式呼之欲出。这种新型模式特点:
首先,医联体内所有机构是协作、共享的关系。虽然牵头单位是大医院,但不能从基层“虹吸”病人,也不能让一切资源围绕大医院转。
其次,医联体内患者不能只“上转”不“下转”,须建立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机制,并与大医院、各类机构有序转诊、分诊。
再次,基层家庭医生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多数患者可以在家庭医生帮助下,留在基层就诊,做好健康管理,部分疑难重病患者才转到大医院就诊。
最后,资源投入和绩效评估均以居民健康为指标,居民健康指标始终得不到改善的医联体,都是伪医联体,势必被淘汰。
[原因]
一是解决医疗资源分布和配置分配不均的现实问题。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大,城乡之间差异也比较明显。老百姓看病首先考虑的是城市大医院,哪怕家门口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也要往大医院跑,无序就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医联体可以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二是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医联体以居民健康为中心,成为医养护功能齐备、疾病全程管理、主动有序分级诊疗的健康联合体,以适应当前疾病谱变化、老龄化加速的新形势,从而减少医疗花费,提高健康效果,增强群众获得感。
[面临的困难]
一是医联体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到位,医疗协作和配合难以实现。目前的体制下,门诊仍然是三级医院的主业务量,它们缺乏把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的动力。目前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远远高于基层医院,医联体建设加大了医院的“虹吸”效应。这种“虹吸”效应,既包括从基层“虹吸”患者,还包括“虹吸”基层特别是县级医院的医生。
二是基层医疗水平相对落后,难以承受大医院向下转诊的服务。一方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缺乏,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向下转诊的需求。另一方面基层医务人员首诊激励动力不足,人才留不住,导致基层医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二传手”。
三是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相对封闭,客观增加患者医疗成本。有些医疗机构之间尚未实现信息共享平台,患者上下转诊时,就诊信息和记录不能相互调阅,检查检验互不相认,检验结果二三级医院不认可,造成患者的医疗成本增加,影响了分级诊疗的推行。信息共享尚未实现统一平台,各级医疗机构有自己内部独立的信息系统,在居民的健康信息管理上没有实现互联互通。
四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尚未建立。医联体的关键是如何建立激励约束和利益分配机制,使联合体内的各级医疗机构各得利益和各取所需。比如说合理的分诊转诊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为基层的全科医生提供能多的学习和培养机会等。现实是,建设松散型还是紧密型的医联体各有长短,尚未定论。
[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统筹规划。落实政府规划、指导、协调、监管、宣传等职能,以城市和县域为重点,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统筹安排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
二是坚持公益,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创新机制,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优化资源结构布局,结合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的推进,逐步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三是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利用三级公立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医联体内统一管理模式,发挥集约优势,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发挥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
四是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促进医联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群众获得感。
[解决对策]
一是合理规划组建医联体。充分发挥区域卫生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政府主导、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的基本思路,以紧密型为主,松散型为辅,纵向联合推进医联体建设,明确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在医联体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医疗服务范围,充分合理地整合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在城市探索建立以三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与若干区级医疗机构康复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的市域纵向紧密型管理模式;在县域探索建立以县(市、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同时,因地制宜组建专科联盟。
二是创新医联体管理机制。在紧密型医联体内部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设立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设立管理层和监事会,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明确又相互制衡的管理体系。松散型医联体在机构性质、人财物、隶属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管理和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制度,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
三是提高基层吸引力。加大紧缺岗位、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和招聘力度,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健全基层医疗机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
四是完善医保、价格等配套政策。完善医联体内部转诊机制和医保付费办法,探索实行以医联体为单位医保总额控制。合理拉开医保支付比例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差距向基层实行倾斜。对严格执行转诊程序的,住院起付线累计计算,发挥医保政策引导签约居民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积极作用。建立能够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五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结合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医联体相关医疗机构管理、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推进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医疗服务综合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医疗机构、医联体运行实时监管。
[精彩标题]
1. 创新管理机制 推进医联体建设
2. 医疗体建设势在必行
3. 把医联体打造成健康联合体
[精彩开头]
示例一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提升。但要看到,强基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仍面临基层人才缺乏的短板,已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深化医改的重要制约。
[精彩分析]
示例一
让医联体成为健康联合体,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同时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例如,医保部门要用好激励机制,引导基层注重预防,提高药品在基层的可及性,鼓励家庭医生更好地管理健康;卫生部门要加快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帮助基层、偏远地区的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推动分级诊疗。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医联体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将有效应对医疗健康风险和挑战。走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指出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的前行方向: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因此,为了满足百姓的健康需求,医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申论范文]
消除医疗乱象须加快医联体建设
太平间胡乱收费经营失范,民营医院虚假宣传牟取利益,公立医院科室外包资源闲置,暴力伤医医患关系严重对立。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医疗乱象正不断引发社会矛盾冲突,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消除医疗乱象迫在眉睫,必须加快医联体建设,从根本上予以破解。
我国医疗乱象丛生,影响行业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保障水平提升,人们对健康生活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也日趋多元化。然而,医疗资源供不应求,医生工作压力过大,由此导致医疗纠纷频频见诸报端。广州暴力伤医事件舆情尚未平息,重庆、江西两地再度曝光伤医案件,10天内3起恶性伤医案件让近年来一直没有远离舆论中心的暴力伤医话题再度回归。频发的医疗纠纷不仅干扰医疗机构正常秩序,也冲击着公众的心理底线,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不安全感。
破解难题,需由浅入深探究问题原因。医疗乱象频发,从表面上看,监管缺位难逃干系。五一期间,“魏则西事件”引发关于百度、医院、监管的大讨论,拷问各方责任。该事件涉及违规外包,与医管部门监督不力有关,而利用搜索引擎竞价宣传,则暴露了网络监管部门的工作疏漏。但我们深入思考会发现,从“白衣女孩怒斥号贩子”到“魏则西事件”,其本质原因都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供需矛盾突出。长期以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丰富的资源吸引大量外地患者前去就医,“三甲门前熙熙攘攘,基层医院门可罗雀”成为医院的真实写照,直接导致了号贩子高价炒号、医生过劳引发纠纷等乱象。
可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加快医联体建设才能尽快消除医疗乱象。在这方面,广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建立“医联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打破基层卫生“大锅饭”薪酬制度……广安推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了全市医药卫生事业加速破冰前行,更让470万广安人民尝到了医改的甜头,感受到了医改的普惠效应,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随着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逐步加深,互联网医疗成为分配资源的又一举措。根据美国远程医疗协会的统计,2015年有超过一千五百多万的美国人接受了某种形式的远程医疗服务,缓解了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医疗服务行业需要学习相关经验,合理优化资源分配,加快医联体建设完善。
俗话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积弊已久的医疗乱象给社会和谐埋下了隐患,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必须予以解决。消除医疗乱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新的阶段,我们需要积极突破瓶颈,加快医联体建设,借助“互联网+”等医疗领域的探索与创新,让乱象不再,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发展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