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兼并战争日趋剧烈,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游侠在民间悄然兴起。他们蔑视法律,标榜正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轻生死,重然诺,以抑强扶弱为己任。游侠的作为无形中威胁到封建法制,因此遭到了儒、墨、法等学派的敌视和攻击。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很少记载游侠的事迹。尽管如此,游侠故事在民间仍然广泛流传。
游侠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
A.上下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B.封建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游侠行为威胁封建法制 D.反对儒、墨、法等学派
2.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道德”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当时指的是习俗风尚。“道”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法则,“德”指道德、美德、品德。在我国首先把“道德”两字连用成一词的是战国时荀况的《劝学》篇。他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他认为人们学了“礼”,按“礼”的要求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的是( )。
A.道德的内涵 B.道德的起源
C.道德的境界 D.道德的范畴
3.联合国教科文组将2008年定位“马铃薯年”,俗名“土豆”的马铃薯被联合国的专家们称为“隐藏的宝贝”。联合国用一种农作物命名一个年份,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就是2003年——国际水稻年。今年的主角为什么不是“玉米”、“苹果”,偏偏是土豆这个深埋地下、不起眼儿的小东西呢?因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土豆。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土豆和水稻都是重要的农作物 B.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C.土豆被提到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 D.土豆潜在的巨大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
4.地球上的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由硅酸盐溶浆凝结而成的火成岩构成了地壳的主体,按体积和重量计算都最多。但地面最常见到的则是沉积岩,它是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坏后,又经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在地球表面的低凹部位沉积,经过压实、胶结再次硬化,形成具有层状结构特征的岩石。在地壳中,在大大高于地表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岩石的结
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不同于火成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地球上各类岩石的( )。
A.形成条件 B.结构特征
C.地址分布 D.化学成分
5.脑与电脑的区别有二,一是容易遗忘,二是容易出错。这看起来是缺点,其实是优点。遗忘是自动发生的,这使我们可以不费力气就把多余的信息清除出去,给不期而至的好思想腾出空间。倘若没有这样的空间,好思想就会因为找不到栖息地而又飞向黑暗之中。让关系出错更是人脑的一个美妙天赋,靠了它我们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在没有关联之处邂逅崭新的思想。这两个区别说明了同一件事,便是电脑的本领仅到信息为止,人脑的本领却是要让信息导致思想。
最能概括本段文字的观点是( )。
A.人脑有着电脑所没有的优越性
B.电脑的本领易使人们产生电脑优于人脑的想法
C.遗忘是人脑的优点
D.易出错是人脑的美妙天赋
参考答案解析
1.【答案】A。解析:游侠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说明游侠的出现在当时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广大民众之所以崇尚游侠,是因为当时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背景,是因为在这种背景下游侠能够站出来维护社会正义。因此,题中提到的“游侠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很好地反映了当时“上下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社会背景,A项符合。而BCD三项无法从文中推出,也与历史常识不符。
2.【答案】A。解析:作者先解释了“道”的意思,然后又解释了“德”的意思,最后将两者合二为一进行解释,可见文段的主旨在于阐述“道德的内涵”,即答案A。
3.【答案】C。解析:最后两个句子为因果关系的设问句,一问一答揭示了文段的主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土豆”。由此可知答案为C。
4.【答案】A。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因此答案为A。
5.【答案】A。解析:文段主要比较了人脑和电脑的区别,从而得出“电脑的本领仅到信息为止,人脑的本领却是要让信息导致思想”的结论。因此,要概括文段的观点,必然要同时涉及“人脑”、“电脑”这两个主体。四个选项中只有AB两项满足这个要求。而B项显然与文意不相符合。所以本题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