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今年2月,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以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试点地区医疗机构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开展试点。
例如,北京市今年将在东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开展基层护理服务,目前社会资本共举办9所护理站。
上海已基本拟定“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实施方案,并且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资质管理、服务模式、服务清单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予以规范;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在一些区域先行试点。
5月8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印发《浙江省“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依托互联网为群众提供老年护理、母婴教育、慢病管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31项服务。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近期公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今年要在南京市、苏州市、海安县等7个市、县(市、区)率先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省级试点。
【现状分析】
“网约护士”实质是“互联网+护理服务”,即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由护士上门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不难想象,“网约护士”针对的主要是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群体,对他们而言,能够独立去医院排队看病实属不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4亿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亿,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万左右,他们对上门护理服务都有着强烈需求。社会资本最早嗅到了商机,在共享经济风起云涌的这几年,不少人开发了“网约护士”APP,但是也面临不少问题:护士有没有资质?出了问题算谁的?医院护士私下兼职,会不会抢夺公共医疗资源?这些问题的复杂性,说明医疗资源不是简单的市场分配,必须依托于政策引导。新版“网约护士”由官方开发,其设计的原则和思路,为发展护理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向。
【问题】
总的来讲,“网约护士”涉及到资质、收费、相关责任、风险防控、支撑机制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核心关键词是“安全”。一是护士安全,护士到病人家里提供服务,自己的安全该怎么保障;二是医疗安全,病人在家里接受服务,万一发生意外了怎么办。
【对策措施】
如果担心护士安全,就应该确定病人是真实可靠的。因此,要求病人到试点医疗机构进行首诊、建档,签订家庭服务协议,实现人脸识别和精准定位。另外,可为护士提供手机APP定位追踪系统,配置护理工作记录仪,使服务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切实保障护士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
如果担心医疗安全,就应该确定服务的有效性。首先不是所有病患都适合上门护理,服务项目以需求量大、医疗风险低、易操作实施的技术为宜;其次不是所有护士都可以上门,要具备5年以上护理经验,没有不良记录;再次要签订协议,建立医疗纠纷和风险防范机制,配置护理工作记录仪,使服务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
“网约护士”的运作规律不同于传统的医疗,要让“网约护士”服务健康发展,还有很多政策、法律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各地应坚持“线上线下,同质管理”的原则,既保证医疗规范,又大胆积极创新,探索护士多点执业模式。从而形成可复制的有益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规范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发展。
资料来源:
新华网:“网约护士”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南方日报:“网约护士”大有可为
人民日报:网约护士,有规范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