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认为申论就是让看什么材料就看什么材料就可以,单纯的去中间找到关键词写上申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其实不是这样,在考试中,申论的材料也是有逻辑的,而其中申论材料的构成有很多种不同的逻辑。把握好了申论材料的逻辑 ,可以为申论文章的框架奠定基础。只有根据材料而来的文章论点,才能肯定它是一篇符合题目要求的文章。在本篇文章中,将为大家介绍其中一类的文章逻辑。
在2009年国考中,申论的材料是很有代表性的。在第一个材料中,主要出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然后说了胡主席在河南的安徽的考察,主要是考察了工业和粮食生产情况。并且还有一句话说“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可见,不管是工业的发展还是农业的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
在材料二中说到了广东的例子,说到广东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然而,广东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广东的产业结构有硬伤,着重提到了广东“两边在外,中间加工”的产业结构。之后提到了广东省的措施。材料三提到了一个林老板的例子,林老板的企业就是“两边在外,中间加工”的企业,在现在已经出现了问题,是否进行产业转移很纠结。材料四提到了徐老板的例子,徐老板进行的产业专业,效果很好,但是还是缺乏高级技工。材料五提到了东莞是香港产业转移的结果,在一段时间内,东莞的发展突飞猛进,而现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对内地提出的“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质疑。在材料六中提到了日本的稻盛和夫企业的发展过程,他的企业当时也面临着和我国现在一样的问题,如日元升值,成本上升等,但是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技术创新、政府支持和自身努力等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最终成功的完成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以上几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其重点都是在说产业的转型和优化升级上。提出了几个国内失败和成功的例子,和国外成功的案例,而成功的做法能够为我们提供经验,失败的做法可以吸取教训。
在材料七中讲到了粮食加工企业,把工农业进行结合,粮食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这个材料是一个过渡段,也把第一、二产业的关系交代的很清楚。
在材料八中开始着重讲到了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不管是对国际市场还是人们的生活而言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材料九主要介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重申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对策是政策和科技。材料十主要介绍了粮食是发达国家的金融工具,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能高枕无忧。材料十一主要说的是一个网友对粮食问题的看法。而这几个材料的共同点就是都在说粮食问题。
纵观整个材料,会发现整个材料主要介绍了两个板块的内容,一个是产业结构,一个是粮食问题。而这两者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知道了这些我们再看当年的作文题目:
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4)1000~1200字。
在副省级的问题中,是紧密结合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那么就是全部的问题,通过材料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些问题是产业结构和粮食生产,其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发展,改革好这些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可能。所以我们的论点也就已经出现,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分论点也已经有了: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要注重解决粮食问题;三是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知道了材料的逻辑结构,这些就已经迎刃而解了。
再看地市级的要求是根据给定材料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文章。那么问题主要是有两个,选任何一个都可以。如果选择了产业结构,那么论点就是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分论点可以从日本的做法里提取,如一是要创新;二是政府要支持;三是企业自身的努力等。如果选择了粮食生产,那么论点就是要稳定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而分论点可以从胡锦涛总书记和Z先生的话里提取,如一是政策支持,提高人们种粮积极性;二是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投入;三是要加大农业科技设备投入等。这样整篇文章的框架也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在写作文之前,一定要把握好材料的逻辑,从材料中找到论点,方能更好的去提高作文成绩。
申论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2014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