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申论指导   
申论指导
2013年政法干警申论申论重点题型汇总
http://www.zjgwy.org       2013-09-11      来源: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综合分析类试题是以分析为主要作答方法、综合多种命题形式的一种题型,综合分析类试题比较注重作答的条理性。此类试题可以说是申论考试中的必考题型,且是考查方式最为多样化、灵活性最强的题型。浙江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zjgwy.org/)为各位考生一一讲解综合分析的重点题型。


  (一)启示分析题


  第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


  所谓启示,指的是蕴含在问题或现象中的经验和教训。


  申论考试中要求就某一事件或现象谈启示,一般也是分为两种情况--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对于正面案例,我们要深入分析它的优势和长处,作为经验予以吸收。对于反面案例,我们要深入分析它的缺陷和不足,作为教训予以吸取。


  第二步:分条加以阐述


  在将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归纳后,就要按照综合分析题的作答要求,条理清晰地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阐释。在这里,可以采用之前提到的加工方法,运用并列、递进等形式,使答案更加清晰、明了。


  (二)阐释分析题


  第一步:直接点明本质含义


  阐释型分析题多是对一些复杂的、不明朗的概念或现象进行解释说明,从而使本质问题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以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作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迎合阅卷人的心理,把最重要、最能体现问题本质含义的写在最前面,引领整篇答案。


  第二步:紧扣原话解释含义


  在阐释给定材料或某一观点的过程中,必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作答,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因此,要先解释原文本意,即材料的表层含义,再对材料进行深层次挖掘。在这里,重点是“紧扣原话”,只需将原话解释清楚即可,无需引申。


  第三步:回到材料深入阐述


  接下来就要回到题目引述的观点或语句所在的材料,仔细分析其前后内容,了解观点或语句的背景信息,以及出现在此处的目的和意义,才能对题目进行更深一层的阐释。不同于前一步的解释含义,这里必须要对整段甚至全篇材料进行深度发掘,提炼有用信息。


  第四步:作出最后权威结论


  在对题目引述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后,还要对其作出权威结论,可采用“因此、所以、由此可得”等标志性词汇,总结上述观点,重申本质含义,使答案首尾呼应、重点突出。


  (三)评论分析题


  评论分析题包括两种对不同内容的评论:一种是针对某一个观点或现象进行评论;另一种是针对几种不同的观点或做法进行评论。因此,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评论内容,也有两种不同的作答步骤。


  第一种:针对某一观点或现象进行评论。


  第一步:破题表态


  由于是对某一种观点或现象进行评论,在作答的首步就要破题表态,即说明自己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但鉴于题材的问题性,在题目中需要评论的观点或现象多数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因此,在作答时多是对观点提出异议。


  第二步:具体分析


  运用材料中的有关信息,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说明为什么同意或为什么不同意。在这一步骤中,可以从观点或现象的原因、影响等方面入手,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二种:针对几种不同观点或做法进行评论。


  第一步:概括评论对象


  在对几种不同的观点或做法进行评论时,首先要概括评论对象,即简明扼要地概述不同观点或做法的主要内容,作为判断某一观点正确或错误的依据。


  第二步:作出最后结论


  在概括完评论对象后,就要得出自己的结论,即同意或反对某种观点或做法,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论述。在这里,如果是多种观点或做法,可以对其进行统筹,吸收积极的经验、意见,否定消极和片面的观点或做法。


  (四)判断分析题


  第一步:文本比较


  分别阅读题目中的选项与给定资料中的相关原文,从文字表述上找出两者的差异,进而判断这种差异是否是本质性的,如果文字上的差异使选项的内容与材料原文有了根本不同,应判断选项为不符合材料内容,或选项说法是错误的。


  对难以从字面上判断正误的选项,要深入阅读,归纳选项的文意,认清其观点实质是什么,到底在说什么;联系资料中相应内容的上下文,理清原文的脉络,准确掌握原文的意义,进而将两者的文意进行对比,从深层上认识两者是否存在本质的区别。


  第二步:概述理由


  对判断选项为错的理由进行说明,指出选项的表述在哪点上与材料不符合,所表达的意义在哪些方面与材料文意有差异。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建议,理由陈述应简洁,直指要害。例如,2009上海第一题选项A,判断为误,概述理由为:主要原因在于户籍制度,公民教育权利与户籍相捆绑,阻碍了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顺利接受教育。

 

   申论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2014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