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过去的今天,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国考真题具备内在的延续性和联系性。所谓鉴古才能知今,应试者通过掌握真题变化规律,必将更好地备考复习,达到有的放矢。
第一篇 鉴古——研究历年真题 把握命题规律
2001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对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乃至社会生活、教育培养方向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10年度的考试大纲出现了显著变化,将试卷按考生职位类别分为省(含副省)级以上和市(地)级以下两类,考查的项目和有关要求也做出了调整,但申论的本质未变,申论考试已经形成了总体稳定性。
首先,从内容上看,申论试题最根本的特征是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问题)两个实质部分组成,其中提供给定资料又是申论之所以被称为“申”论的必要条件,正是给定资料提供了展开引申性论述的基础,使申论考试区别于其他写作类考试。未来的申论考试,无论以什么形式命题、组织考试和作答,都必然不会把给定资料从试题中抽去,必然不会缺少阅读理解这个前提。
其次,给定资料的主题与问题的设计方式、提问角度规定了试题的总体主题,使申论考试题材表现出两个鲜明的客观特征,一为话题的政府工作相关性,二为话题的可操作性,尽管10年来社会热点呈持续增多趋势,但与政府工作无关和不具可操作性的话题,基本不在命题范围。
再次,从选题角度和题材的时效性来看,国家级申论考试内容并不与当年的热点严密对应,却与国家长期性、持久性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重合,特别着重体现国家政策中调整、改革、创新性的方向,昭示出明显的宏观导向。为体现这种导向,申论考试总是针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带有长期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命题,其材料中既有总结性的,如改革开放30年的统计数据、问题概括,又有当前的最新事件、观点和做法实例,如考试前1个月左右国家领导人的考察、新法的出台。这要求考生在题材准备上要长短兼顾,宏观上注重长远性,紧紧铭记党和政府的根本指导思想、长远目标、政策方向、工作部署;微观上注重时效性,密切关注符合国考取材标准的当前动态、新闻事件和经验做法、观点言论。
最后,从形式上看,材料的篇幅、题目的数量、题型的构成和作答的体裁形式、字数要求已通过2010年度的考试实现基本固定化。2010年的省级、市级试卷,都是4道大题、5道小题,5~6条材料、6000余字。题型根据试卷类别略有不同,概括、对策、作文为两类试卷共有的基本题型,省级试卷偏重分析题,设话语理解和启示分析2道题,突出体现了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市级卷对策略为吃重,且形式上倾向公文草拟,拟制建议和宣传提纲不仅均属对策型试题,而且文体要求均为广义的公文,写作角度基本属于按组织意图提出措施、部署工作,具体诠释了2010版考试大纲新增的“贯彻执行能力”要求。
第二篇 知今——探寻命题趋势 勇攀高分之巅
一、 2011年热点趋势预测
通过对历年申论真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申论考察的热点都是以宏观理论政策为统领,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形成组合材料。把握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对2011年的热点进行预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试热点也是围绕这五大建设来设置。我们先看一下近几年申论考试题材:2008年考察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主题,2009年考察的是经济建设主题,2010年考察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主题。
通过对近几年国考申论考试题材的分析,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关的热点考察的比较少,这可以作为2011年国考的热点重点来复习。
二、 教您五招,国考高分轻松拿
(一)运用逻辑思维,找准材料要点
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的,学习中的高手就是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行测中的一些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申论。在逻辑中有可能性推理这一题型,其中包括加强型和削弱型可能性推理。如果大家对逻辑知识有个基本的把握,无论是加强或是削弱都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加强或削弱论点,第二种是加强或削弱论据,第三种是加强或削弱论证过程(论证方式)。因此,若考生能有效区分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话,对阅读提炼要点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有一则材料:
某学报C主编提出: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原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生态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数据,与人类已经开发的江河进行对比,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他说,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基本停止了大坝的建设。
在提炼这则材料的要点时,结合我们的关键词选择要点的方法,“提出”这个关键词之后应该是要点内容,但整句话字数太多,对于学生来讲不知道到底应该提炼什么。对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提出”此词后面的内容。“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原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这句话是作者的论点,而“这样,一方面可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生态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数据,与人类已经开发的江河进行对比,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则是论据内容。区分了论点和论据,并且知道要点是论点部分,则能很有效的找到材料的要点。
(二)锻造哲学思维,突破分析瓶颈
公务员申论考试有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而随着申论命题的创新和难度的提升,概括越来越像分析,分析也越来越离不开概括。概括类问题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要求归纳出问题、总结出经验教训而已,而是与材料或术语名词意义的理解、深层启示的感悟联系在一起,越加考验深度思维能力、广泛联系的发散思维能力。在综合分析类试题中,有些道理我们看得出、想得到,但有些不联系材料以外的事物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而无法进行准确概括、不能有效得出结论,这些成为很多考生在考试时概括和分析题目拿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
比如【08年国考真题】中:
1.“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10分)
要求:简明、准确地阐释观点,不超过200字。
很多考生看到这道题感觉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材料里讲的主要是怒江水电是否开发的问题,怎么能跟鲸鱼扯上关系?还有部分考生质疑材料的正确性。这些不仅缘于对材料缺少宏观把握,更缘于对一些哲学理论的不熟悉。
我们不难分析出G所长本身这句话违反了逻辑上的同一律,实际上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应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但联系给定全部材料,我们可以发现,G所长此言乃是针对水电是否开发问题而发。在这里,美国和非洲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代表发达国家,而非洲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根据整则材料我们也不难推出鲸鱼实指资源环境。美国人放鲸鱼其实是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而非洲人吃鲸鱼则是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想到这一层,再根据哲学上的辩证法及方法论要求,不难推出G所长此言的本质含义即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人们必须根据环境来选择自身的行为模式。因此我国怒江是否开发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怒江地区的实际情况作出决定。这就是G所长的观点,所以最终G所长的观点是支持水电开发。
这只是国考中的一道真题而已,但希望通过这道真题,考生能重视起哲学的学习。哲学是申论作答中的万法之法,超乎一切具体的方法之上。对于申论作答而言,最有利、最核心的哲学内容莫过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规律,运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原因和结果、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辩证法的一分为二、两点论中的重点论原则,可以认识一切社会现象、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只要使用得当,申论考试中涉及的一切问题均可依此分析和破解。
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中最具有普遍意义、最实用的原理和规律是科学发展观。哲学是系统和科学化的思想,理念是相对稳定、长期化、可持久的恒定的思想,是在哲学指导下形成的,对人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政治领域最高的理念,它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具体内容,是我们认识和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一把总钥匙。当代中国的政治问题根本上都可以归结为科学发展问题,因此,科学发展观之纲可以统摄一切政治问题;申论涉及的一般问题本质上都是政治问题,尤其是国考所考察的经济社会和政府自身发展问题更是如此,借助科学发展观也就可以分析申论中的一切问题。
(三)具备公文知识,迅速提高成绩
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和难度越来越大,对考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用人单位希望考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因此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对考生公文的考察也越发频繁。尤其是随着2010年考试大纲对市级以下考生“贯彻执行能力”要求的明确化,体现“理解和贯彻落实组织意图”即国家政策法律精神和政府工作要求的公文拟制类题型必将频繁出现,花样百出,加倍挑战考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报考省以上还是市以下机关的考生,了解公文写作知识、具备起码的公文写作能力对通过考试是极为必要的。
比如【2008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的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
五、本题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考生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给定材料11列出了其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要求:1.不从格式,语言上谈问题,仅从内容上指出主要问题。
2.分条作答,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出修改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再如【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
三、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20分)
要求:
1.对有关宣传内容的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地陈述;
2.体现政府精神,使全市各界关心、支持污染整治工作;
3.通俗易懂。不超过400字。
三、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这些题目其实都是对公文的考察,如果不了解一般常用公文的写作格式,则在考试中就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况且从阅卷人的评分标准看,上述的2010年国考真题三总分共20分,其中格式分为6分,要点分为14分,而且阅卷时明确规定如不按照格式作答,分数一律在6分以下。由此可见公文格式的学习和把握在申论考试中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广大考生对常用公文格式有个宏观把握,只有这样才不会丢失过多分数。学习和练习公文写作,两个基本的权威文件是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对掌握和运用“政府用语”即机关工作常用词汇有参考价值的是《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
(四)借鉴日常经验,充实完善对策
提出对策这个题型始终是申论考试考察的一个重要环节,申论作答要站在政府角度去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就要依托对策题型。根据2010年的新大纲要求,提出对策除了结合给定材料之外,也要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
对策来源于给定材料,但给定材料的对策也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显在对策,即材料里明确告知的对策,这就需要考生把材料中的对策信息加以提炼、加工、整合形成对策,并用规范的表述表达出来。给定材料中的第二种对策是潜在对策,即材料里没有明确告知、需要考生推导的对策。比如材料中有“由于监督管理的缺失,导致……问题”的表述时,我们就可以退出一条对策为“加强监督管理”,这就是从原因来退出对策。此外,我们也可以从问题推对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也都可以成为对策的来源。
提出恰当合理的对策有赖于作答者的常识水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越丰富的人,越是能对生活中、工作上的问题提出合法、合理、合情、有效的解决办法。例如破坏珊瑚礁能不能带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济产值的增长,政府限制居民上街穿睡衣和楼房外面晾衣服决策是否科学、程序是否得当,如何解决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政府执行力,这些不仅需要从材料中寻找依据,用读书的方法寻求解决之路;更重要的是本身具有一些生态、经济、法律和行政伦理的知识,对政府作为或社会现象具有独立的、清醒的判断,而这种判断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又是以良知为基础的,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能全面深刻,解决问题的方式才能近情近理。事实上,这些问题的设置已经不完全在知识和经验的范畴,而到了拷问良知和考验常识的地步。
(五)找准文章主旨,提升文章层次
根据对评分标准的仔细研究发现,文章的一类卷必须是围绕着文章的主旨和精神来写。因此找准材料的主旨和精神对考生文章拿高分至关重要。那么应如何有效找准材料的主旨和精神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步入手:
第一步:找材料里的中央文件
申论材料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数据型、案例型和理论政策型。因此申论材料中一般都会有理论政策型的文件。此时,对于中央文件应该仔细研读从中找出材料的主旨。
例如【2008年国考申论真题】:
参考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等十七次代表会上的报告》摘录: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快速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社会牢固树立。
参考文献中是十七大报告的摘录,属于中央文件,且文件中“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恰恰是材料的主旨。
再如【2009年辽宁省考真题】:
参考文献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简称“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摘录: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文献中提到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恰是材料的主旨。
第二步:找材料里的领导讲话
如果材料里没有中央文件,我们则可以找材料里的领导讲话,讲话里也会藏着主旨和精神。
比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这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暗含着材料的主旨。
第三步:分析文章的题目要求
如果材料中既没有中央文件也没有领导讲话,我们则可以从文章的题目要求中找到材料主旨。
例如【2009年天津公务员申论真题】:
(四)根据资料反映出的问题,以某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名义,围绕“网络文明建设”给广大网民写一封公开信。
要求:联系实际,条理清晰,具有感召力,语言简洁流畅,字数在800-1200字。(40分)
题目要求是围绕“网络文明建设”写公开信,而建设网络文明恰恰是材料的主旨。
再如【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真题】:
四、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以“海洋的健康”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
2.语言畅达,条理清楚;
3.总字数800—100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900—1100字。
尽管这两道题目都没有明确告知材料的主旨,但我们可以从题目要求中推导得知。比如第一个题目要求“海洋的健康”,如何实现健康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海洋加强保护。第二个题目要求是围绕“海洋的保护和开发”关系,海洋的保护即是对资源环境进行保护,而开发海洋资源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应该围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来写。
只有总结规律、把握趋势,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最终取得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