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申论者得天下,绝不能“重行职,轻申论”
长期以来,公考大军们总是想当然地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作为突破公考的首选,认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技巧,申论考能力,突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很容易,突破申论难上加难,准不准备无所谓。然而,实践却一再证明,恰恰相反,申论才是真正的考试力和竞争力,得申论者得天下。笔者曾见过一些部委的面试名单,进入面试并最终被录取的考生,无一不是申论的高分得主。
这是为什么?这是由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本性决定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人力资源测评中的一个随机性、压力性测评形式。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为难你。表面看起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数学、推理、资料分析等客观题,似乎技巧性很强。但实际上,如果要真正准备好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恐怕要熟练掌握几百个公式和上千个方法,等我们把公式和方法记住了,光判断用什么方法就得费些功夫,最终还是做不完。而申论则刚好相反,只有四个题,方法加起来不超过十几个。只要基本功过硬,结合材料,仔细揣摩,熟练掌握归纳概括的三遍四步法、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分析问题的基本套路,申论高分就不是梦想。当然,这里并没有任何否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意思,也没有让大家放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意思,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要好好考的,它毕竟是个硬门槛。只是我希望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要把申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要忽视申论。而申论准备的关键则是在战略上对申论思维的训练,在细节上对解题技巧和写作规范的训练。
二、基本理论了然于胸,密切关注社会热点
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工作的公务人员,必须对当前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解,政治理论素质是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之一。申论考试首先是对考生政治理论素质的考查。申论是针对特定事实,概括事实、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的文体。对特定事实和实际政策的熟悉程度决定着申论文章的成功与否。其中的“特定事实”无非就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热点现象和问题,其应对方案无非就是各类媒体在现实生活所竞相报道的内容。因此,如果我们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积累,准确领会各种热点理论,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对于准备申论考试来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对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热点问题的现状、根源和应对措施保持足够的敏感。当前,尤其要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可以有不同的维度。如经济方面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政治方面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等;社会方面的就业、社会保障、分配、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文化领域的社会文明风尚的培育、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充分掌握热点理论和问题对于快速吃透材料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2006年北京市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围绕政府的招商引资问题给出了13段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分析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开发商和政府间的冲突。这个考题的设置就是以政府工作为切入点,表面上看是考查政府的素质和能力问题,但实际上这道题考查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它涉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还涉及健全法律法规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的问题和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等。
必须强调的是,对于理论和热点的掌握,要以理解和领会为主,决不能死记硬背,甚至当成现成的答案顶礼膜拜。其中道理在前面已经讲的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赘述。
三、多管齐下,做好资料储备
要准备热点理论和热点问题,就必须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下面向大家推荐几种:
1.《半月谈》和《理论热点面对面》是参加申论考试的必备资料。《半月谈》是新华社主办的一份理论刊物,紧贴热点理论和热点问题,便于携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备考申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每期《半月谈》开篇文章“半月评论”大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模仿价值。我们建议各位到《半月谈》编辑部购买杂志,或登陆新华网的半月谈频道进行浏览。《理论热点面对面》是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也是非常好的备考资料。《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2009年)在内容上,不仅直面现实问题,而且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答。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该书是一部精心选题、精心撰写、精心设计、精心编排的高质量理论读物,说理透彻,可读性强,是准备申论考试的重要辅助材料。《半月谈》的时事性很强,《理论热点面对面》的针对性很强,我建议大家要把2007年到2009年的三本《理论热点面对面》都买全,细心的人会发现,历年从国家到地方的申论考试的主题都能从《理论热点面对面》上找到。
需要强调的是,使用这两种通俗的理论读物一定要目的明确,具体来说有三个目的:第一是培养分析问题的习惯。第二是拓宽理论视野。第三是语言表达。
2. 中国政府信息网、人民网、新华网等都是很重要的网络资源。新浪网上我的博客也有一些比较及时并且有用的资料。另外,也可以到华图网校论坛上去看看。不过论坛里往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好东西确实有,但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很多。大家上论坛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批判的眼光去看论坛上的信息。要是缺少辨别力,论坛的副作用要远远大于其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3.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和报考所在地政府的重要文献也要了解。十六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成为指导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思想武器。因此,准备申论考试必须要对中央十七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报考所在地的政府工作报告等党和政府的文件报告进行一定的了解,以从根本上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有所认知。
4.如果条件允许,每天要坚持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坚持收听中国之声的新闻频道(FM106.1)。《新闻联播》是中国最权威、收视率最高的新闻栏目,看《新闻联播》要掐头去尾,前面的领导人外事活动不用看,后面的国际新闻不用看,就中间对热点分析的报道是最经典的,要关注《新闻联播》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定位和定性,对写作的立意非常有帮助。《焦点访谈》整个节目的编辑思路就是写申论的思路,问题、起源、原因、对策,二者在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FM106.1信息量非常大,并且有很多深度的点评。
四、由修改文章入手,培养语感
申论语言一定要规范,避免大实话、大白话,或者杂文式的语言。申论文章作为官样文章,有其特定的文体特征、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对于考生来说,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考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把握申论文章的结构比较容易,但要在短时间内掌握申论的写作规范则有一定难度,而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规范的语言表达上。通过短期的培训,写作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这是因为写作有一个语感的问题。语感的形成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我们建议要像学习英语一样学习申论语言,通过熟读、甚至背诵“半月评论”等申论写作范文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背诵文章,培养语感应该从修改文章做起。首先是要学会修改文章,由修改到背诵。这个很重要,先不要尝试着去背诵。在阅读过程中,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文章,要先按照申论的规范的样子把它修整成范文,然后来背诵,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你的语言实际上就已经有所提高了。
五、勤于动手,真题就是硬道理
勤奋是突破申论考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备考中,一定要注意多加练习。练习什么,练历年真题,不问姓“国”姓“地”。只要是真题就去做。为什么呢?两个原因:一是真题无论是主题的选择、材料的筛选、还是题目的设计都是经过命题专家反复讨论和推敲出来的,非常严谨,答案和材料有极强的对应性,基本上不会有歧义,而且在解题上有技巧可循。二是各地真题考查的内容有可能是重复的。地方考过的不代表国考不考,国考考过的不代表省考不考,有的时候这个省考了,不等于那个省不考。例如,文化遗产保护、社会保障、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这些热点都是各省多次考查的重点。有时,地方考试的主题还比国家考试的主题有超前性。
说到真题就涉及到真题的答案。必须明确,申论是主观性考试,不可能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国家不公布答案的原因。由于人们认知水平和认知角度的差异,只要是个答案就会有争论,就有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想找到毫无争议的答案是基本上不可能的。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申论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呢?当然不是。阅卷时的参考答案就是我们的标准,就是我们练习的准绳。本书后面有真题详解的部分,其中的答案都是阅卷时的参考答案。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按照后面讲的方法,学会鉴别答案和组织答案。事实上,现在的真题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练真题就足够了,不要再多做模拟题。模拟题往往是粗制滥造的,做多了就容易误入歧途。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真题一定要精做。所谓的精做就是要按照考试的要求把题目的答案写出来,而不是只动脑,不动手,那样做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另外,每周要模仿“半月评论”坚持写1~2篇关于热点问题的小评论,这是积累热点问题、锻炼写作能力的最好方法。练笔时,一定要注意把问题的表现、根源和对策清晰地写出来,否则,练笔就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