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无外乎三个。
第一,很多考生不知道材料和要求之间有什么联系。他无法从材料里概括出符合要求的内容,也提炼不出对策,也无法进行论证,两者之间是脱节的,无法根据申论的要求去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第二,及时找到了,表述也成问题。很多考生在自己应答申论时,首先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申论考试是一个虚拟的行政行为,这时,模拟行政机关里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公务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态度、措施,很多考生站在一个大学生的角度、站在一个自由撰稿人的角度、站在一个批评家的角度应答申论,这样就和申论本身所要测查的能力背道而驰,或者偏离了申论考试的目的。因此无法考得好。
第三,很多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缺乏一种宏观的把握,也缺乏一种微观的、落实的能力。他缺乏一种大局观。就是对这么一个庞杂的材料,他无法进行加工。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搞清楚,申论考试既然只要求你在两个半小小时做好,因此它不会考你一个细节,它需要考你宏观的把握,然后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你可以想象一下,几千字的材料要把读清楚,只可以是框架性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要素性的东西、核心的东西、轮廓性的东西,只有把这个东西抓住了,我们才能够把它做好。
把基本信息读懂后,我们要再进一步思考它。在进一步思考的时候,特别是和这件事有关系的部门,已经采取措施或者将来采取措施,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措施、管理的预期目标等等,考生要在短时间内都要想出来。因此我想考生这时应该对国家的相应的职能有所把握。我们在应答时,才可以用相关的语言把它拿出来。
第三,对于这种表述,大家一定要了解机关公务文书的语言特点,就是简洁、平体、规范。我对大量的行政公文进行了研究,我觉得有很多明显的特点,比如说规范的机关的语言通常的句式结构是主、谓、宾这样的词,词汇是双音节词,两个词一个字这样排列的,比如大力加强、大力提高、全面实施、高度重视等这样一种双音节词。很少有虚词,比如“的”、“得”、“了”、过”这显示一个国家在管理的时候追求的是一种效率。这和我们当前建立一种高效政府是一致的,这从我们平时关于公共文书的写作或者公共报道中可以看得出来,也可以从申论考生要求里看得出来,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看到申论考试有一个问题叫“语言流畅”,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种相应的东西,我们就很难达到流畅。有时还需要引用对比、排比、对偶,这都可以给大家增加更多的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