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
2015年7月,浙江公布了首批41所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名单。浙江明确提出,这些高校的应用型专业将占所在院校专业数的70%以上,在应用型专业中就读的学生将占所在学校在校生的80%以上。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同质化倾向严重。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脱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办学封闭化倾向突出。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使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各地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其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因此说,要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解决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引导这些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重要意义]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加速发展,我国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迫切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更好地促进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并奠定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使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对策]
对此,浙江公务员考试网认为:
第一,要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院校和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制度安排,共同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专业和岗位,根据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培养有社会责任心和职业精神、热爱家乡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地方院校要坚持“行业+区域”的培养定位,调查所在市、县经济、社会、文化、传媒发展现状,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根据未来几年岗位需要数量,确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准确到位的服务。
第三,要搞好科学研究,允许有兴趣的教师从事纯理论的学术研究,同时鼓励多数教师打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界限,把重点放在实践性大于学术性的现实问题研究上。
第四,树立危机意识,提升服务层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生源的逐年减少,高校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方院校要有危机意识,努力践行立足当地需要服务当地的目标宗旨,不要好高骛远地为自己力所不及的领域培养人才,要淡化为全国服务、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培养人才的意识。要考虑自身的能力和条件,还要依据服务的层次,满足地方智力资源的结构特点和专业人才的需求。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高校转向“应用型”关键在落实
[开头示例]
“学科”和“专业”这两个词在高等教育中用得十分频繁,却又很难说得清楚。在许多场合,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甚至“学科专业”合并成为一个词,但在另外一些时候,又把它们对立起来。有人说要“强化学科、淡化专业”,也有人说要“强化专业、淡化学科”,如此等等,莫衷一是。只有把“学科”和“专业”等概念搞清楚,才能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为高校的改革转型和内涵发展寻找正确的路径。
[结尾示例]
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的重大变革,也将成为引导高校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相信,这将大大加快促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的步伐,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加同步前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