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4年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农村地区,认为城镇化让每个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此事引起热议。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其一,这一提法有现实无奈的因素。相比于城市孩子,即使上了大学的农村孩子,教育起点仍然“低”,他们在小学、初高中阶段教育可能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即使大学毕业仍不占竞争优势;农村家庭相对不富裕,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更高,给家庭造成的负担更大;“大学毕业既失业”,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占比更大、数量更多,“上了大学”的现实无用问题,就业升职上的“拼爹”现实等等,对农村孩子影响更大、创伤更严重。因此,这位委员从务实角度分析让农村孩子“不上大学”就有了一定的舆论语境。
其二,“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更像是对现实不公、教育不公的逃避。农村孩子上大学“无用”,“竞争不过城市孩子”,根源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结构失衡”、“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以及就业等竞争中长期存在的“不正之风”问题,这些现状和问题不是“农村孩子不上大学”就能解决的。相反,越是“鼓励农村孩子不上大学”,越会固化升学就业的社会不公问题。对于长期存在的“城乡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城乡经济失衡等问题,反而会因为农村孩子“逃离”大学被遮蔽。
[影响]
“逃避问题”不仅与事无补,更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加剧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从“功利”的角度,“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有一定道理。但从农村孩子和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的角度,“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就是一种短视行为。农村学子上大学、获得更高的知识储备后再行就业创业,其实现人生价值和给社会创造的价值,将远远高于“早辍学”、“早就业”的人群,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含金量也更高。从有利国家长远发展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打破教育不公的角度,“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更是要不得。
[措施]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说:“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农民要走出贫困,一要靠国家的扶助,二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无异是堵死了农家子弟通过求学走出农村的希望。农村的孩子没文化,就没有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农村孩子不上大学既不利于自身发展,更无益于社会的整体进步。要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面貌,同样有赖于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的青年人。”对此,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建议:
首先,核算高等教育成本、建立合理的分摊机制,在发达国家,大学学费标准规定不得超过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免对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产生挤出效应。
其次,建立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同时,对产业结构实行调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户籍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就业公平,让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由此逐步淡化直至消除教育的非教育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育要改变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不以升学为目的,而应该关注生活教育、职业教育。让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良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