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申论范文   
申论范文
2012年申论热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http://www.zjgwy.org       2011-12-08      来源:浙江公务员网
【字体: 】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2007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个阶段,共评选出268部优秀作品。其中,电影《张思德》、《云水谣》、《太行山上》,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延安颂》、《插树岭》、《亮剑》,话剧《立秋》等8部作品获得特等奖,电影《我的长征》、电视剧《八路军》、话剧《黄土谣》、歌曲《吉祥三宝》、广播剧《代表中国》、文艺类图书《笨花》等122部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电影《戎冠秀》、电视剧《红旗谱》、话剧《平头百姓》、歌曲《永恒的彩霞》、广播剧《有个同学叫江洋》、文艺类图书《八月桂花遍地开》等138部作品获得入选作品奖。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好,发展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这些情况说明,文化建设的任务极其繁重艰巨,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才能繁荣和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拓展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空间,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原有文化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文化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体制的模式上,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有些国有文化单位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党的十六大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同时,要加快自身体制的改革,使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自身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存在的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文化单位缺乏活力,以及外来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侵权盗版屡禁不止,甚至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生产力还有待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文化工作者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和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自身繁荣,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面临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基本结束,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将不断涌入,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而我们的许多国有文化单位还停留在传统体制,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实力。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革发展,就会面临既走不出去又守不住的危险。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哺育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面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进行文化渗透的形势,面对我国文化市场资本和投入日益多元的复杂局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关系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的丰富和增强,关系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现在,一方面文化市场上非公有资本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公有制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造成“主体”缺位。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文化领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效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冲击,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不得相互混岗。

  二、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妥善安排富余人员。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三、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文化政策逐步上升为法律法规。继续执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各地可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

  六、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要完善配套政策,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