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新能源 生态环境
【背景链接】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为此,英国引入了气候变化税、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日本与英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的愿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典型案例]
● 2010年08月02日,广州市市长万庆良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2011-2015年)》。万庆良强调,要坚持《意见》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型和可行性,大胆先行先试,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来谋划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实施十大低碳经济发展工程,推动绿色增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 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 2010年08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国将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构建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决策。
[权威观点]
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科学判断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胡锦涛
[表现和影响]
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的热点和焦点,也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钳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以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为关键,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低碳发展,应该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战略取向。
[措施]
一要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要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三要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一句话点评】
在即将到来的“低碳”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其实,“低碳”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抓住机遇,转“危”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