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浙江公务员考试网(www.zjgwy.org)特别推荐申论热点解读“北大退档风波”。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背景链接】
8月6日前后,有网络消息透露,2019年,北京大学在国家专项计划中向河南省理科投放8个招生名额,排名省内第八的驻马店新蔡县考生分数为536分,超过一本线34分,服从专业调剂,后被北大提档。但北大提档20分钟后,以考生入学后完成不了学业会被退学为由,申请退档。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并不认可这一理由,回复表示,河南整体生源质量较高,考生基础扎实,请考虑为盼。但北大继续以同样理由两次提出退档申请。三回合拉锯后,河南省教育考试院最终同意北大退档。8月11日,媒体报道称,北京大学招生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招生办公室工作情况汇报,会议审议认为: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之处,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2位考生。
【综合分析】
此次北大在国家专项计划招录中,河南省共有2人被退档,而录取了专项计划第二志愿为北大两名高分学生。有观点就认为,那岂不是意味着如果第二志愿有分数更高的,是不是可能退档的人会更多?
如果这样,那还要规则何用?虽然现在我们不断提及要赋予高校自主权,但权力没有规则制衡,则如何让普通民众相信高校拥有自主权后会更好?
北大退档事件看似尘埃落定,实则值得制度反思。对于国家专项计划的招生规则,国家规定相对宽泛,有观点认为北大退档是忽略了规则意识,也有观点认为高校应当拥有一定的自主招生权。
【相关问题】
1、高校自主招生权力边界。对于国家专项计划的招生办法,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规定,有关省级招办按照高校专项计划120%的比例投档,高校在提档线上依据考生投档总分和专业志愿顺序录取。政府的指导性意见相对宽泛, 高校在进行招生分配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自主权的自主性有多大仍值得商榷。
2、如何规范退档行为,考生利益如何保障。按照目前的规定,在集中录取阶段,大学其实没有多大招生自主权,对于省教育考试院按考生分数、志愿投档进来的学生,如学生身体等条件符合学校要求,且专业志愿服从调剂,大学不能退档,退档要说明充分理由。退档的理由是否充足,是否能令大众信服是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教育公平值得关注。程序公平是基础,既然定下的招生规则就应该照章办事。从此事可以看出,用一本线去设定执行国家专项计划的一本高校本身不够精准。“国家专项计划”增进教育公平、打破阶层固化的初衷很好,但怎么才能让这个初衷落地,怎么做好考生之间的平衡,怎么让贫困地区考生真正有机会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都是需要探索的挑战。
【相关对策】
一明确高校自主招生权边界。《高等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考生的受教育权应当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制度得到保护,这一点在学术界没有太大争议,但一些司法实务部门对此理解有所偏差。“国家专项计划”有招录规则,也设立一定分数门槛,但其目的是公平,而不是高分优先。
二是健全制度确保考生福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依据学生的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程序公平是基础,既然定下的招生规则就应该照章办事,未来应该考虑提升政策的精准性,无论是报考条件还是录取条件,都需要分层考量。
三是“国家专项计划”体现教育公平,高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专项计划”是面向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特殊政策,高校必须执行,不容有变。要想把促进教育公平的好事办好,有关部门有必要以此次“退档”一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国家专项计划”等政策,及时打好“制度补丁”。
【权威论述】
北大拒绝这两名贫困县考生,公众的反弹其实是对教育公平原有定义的保护。——《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北大做法损害的不仅是自身的契约精神,同时也是对高考制度严肃性和公平性的伤害。——东方网
【高频金句】
1、虽然现在我们不断提及要赋予高校自主权,但权力没有规则制衡,则如何让普通民众相信高校拥有自主权后会更好?
2、就“国家专项计划”而言,既要让贫困地区考生享受到政策惠顾,也要充分体现择优录取原则,一些地方的招生规则,还可以更细化、优化;用合理完善的制度来“补漏”,避免高招出现不必要的争议。
【案例拓展】
美国
美国的教育公平不仅关注入学机会平等,还关注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因此对贫困学生、少数族裔、残疾学生等进行不同形式的补偿是美国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另一种有效选择。比较著名的补偿政策有“开端计划”和“肯定性行动”。开端计划是联邦政府免费进行的学前教育项目,旨在为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进行教育补偿。肯定性行动是为了防止少数族裔或弱势群体遭受歧视等不公待遇而给这些群体在就业、教育等方面政策倾向、特殊照顾,以求达到平等。
英国
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来创造教育公平条件。英国1998年人权法认为教育权是基本人权,教育对人们的生活极为重要,政府必须保证每个人受教育权利的实现。2006年平等法认为,公立学校、独立学校、非公立特殊学校根据学生的宗教及信仰录取学生、拒绝录取学生,或者据此为其提供某些益处、设施以及服务,或者拒绝其享受特定服务,将其从某种机构中排除出去,让其遭受其他伤害,都是违法的。
【时评文章】
北大退档风波,一流学府得有一流担当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河南驻马店的一位高三同学以理科538分的成绩在国家专项计划中被北京大学提档,但北大招生办随后以该名考生高考成绩过低,进入大学后容易完成不了学业为由,三次退档。旋即,该事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众多网友质疑北大招生办退档的合理性,有知情人爆料被退档考生已返校复读。
该学生并非普通招生计划下的投档,而是国家专项计划,后者是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或者可以理解为维护教育公平对落后地区的一项兜底性保障。正因为这层背景,网友对该考生普遍表示同情,认为北大在已经提档的前提下退档,有违常理,也有损大学公信。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高考招生规则,提档不等于录取,比如高校可以按招生计划数的120%提取学生档案,对成绩进行综合筛选,然后再退掉20%比例的学生档案。国家专项计划同样如此,北大在当地有八个名额,规则上它甚至可以一个不招,招哪八个学生,同样可以自由的裁量,这正是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体现,也是为了保证高校能够招到合适的人才。
另一方面,2019年北大在河南的录取线在690左右,该学生为538分,二者存在着接近160分的巨大差距,北大担心他跟不上学业,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因为完不成学业被退学的案例同样大量存在,为学生学业考虑提前规避这种风险,退档操作并非毫无道理。
问题在于,首先,尽管高校有自主招生的权限,但在目前的招生体系下,学生未必能同时申请填报多所大学的平行志愿,所以现实中,高校基本上都是按照招收多少人就提档多少人来进行操作。而且,该学生正好为第八名,分数虽然远低于普通招生计划下的录取线,但仍然要比当地的一本线高出36分,北大先提档再退档,无疑打破了过去高校默认的招生规则。
即便北大有充分的自主权,国家专项计划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它应适当面向贫困地区倾斜。事实上,既然是基于平衡教育资源的考虑,这项专项计划下的招生,当然会面临招进来的学生生源相对差一些的局面。对这个群体,高校应该有更具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以学生完不成学业为由,将落后地区的低分生源拒之门外,恰恰是违背了专项招生的初衷。
北大方面回应媒体时表示,专项计划的招生,一般也会比普通招生低30分左右,但这种说法未必站得住脚。因为专项招生是在普通招生之前进行,是提前批次录取,低30分只是一种事后的结果,不能构成退档的理由。目前规则上唯一的限制是,如果专项招生的学生达不到本科提档线,才能够退档,然而该学生已超出36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风波发酵后,不少人质疑北大,退档的初衷并不是为考生考虑,而是想让自己的录取线好看些,不至于低到跟普通高校一个水平,以维护自己作为全国顶尖高等学府的面子和尊严。不管这种小心思是否成立,都值得北大反思。作为高校塔尖的代表,更应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而此次受到批评也说明,一流学府的身份,决定了其必须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尤其在教育资源地区失衡的前提下,不能只顾面子,不讲社会担当。
按照当前的走向,该学生的北大梦大概率已经没了补救的余地。这起退档风波,同样折射出当前招生体系的种种漏洞。对学校来说,有自主权,但这种自主权在当前的体制下无法正常发挥;对考生来说,同样缺少多元化的高校选择余地,在一考定终身之后,还得承担资源填报环节的巨大博弈风险。所以站在这个角度,北大退档风波更需要跳出“北大”来看,它所暴露出来的那些规则瑕疵,应该尽快予以完善。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