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热点时评
半月谈【今日谈】:神十的历史坐标
http://www.zjgwy.org       2013-06-27      来源:半月谈
【字体: 】              

  

 

  6月1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梦园广场,航天员聂海胜(前排右一)、张晓光、王亚平(前排左一)在出征仪式上。


  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如果时光倒流回10年前,我们很难想象,“飞船”“航天员”“空间站”这样陌生而遥远的词语,如今出现的频率会如此之高。到今天,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了21年,载人飞行开展了10年。把在茫茫太空中飞行的神舟十号置于历史坐标上,可以更好地解析它的使命。


  中国载人航天迎来应用时代


  三步走的规划,决定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节奏。从神舟一号到六号,4艘无人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的成功飞行,实现了第一步目标:掌握天地往返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且安全返回。


  工程第二步自神舟七号揭幕。神七攻克了空间出舱技术,紧接着放飞的神舟八号、九号则先后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完成了交会对接技术的验证和掌握。至此,载人航天的三大关键技术:天地往返、空间出舱和交会对接已全部突破,中国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能力。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次飞行,神舟十号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最后一次”。对于交会对接这一对于未来空间站建设和运行至关重要的技术,我国虽然已经成功突破,但仅仅通过3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手控交会对接来验证,仍然是不够的。美国、俄罗斯等国开展交会对接的次数比中国多得多,仍然不乏失败案例。


  因此,作为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神舟十号的任务是进一步验证交会对接技术,同时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技术和后续空间站建造相关技术。神舟十号飞行的成功,将意味着第二步第一阶段战略目标全部实现,工程将转入以发射空间实验室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二是“应用性飞行”。正如新车研制得经过多次试车才能形成产品投放市场,在此前历次飞行突破了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和神舟飞船技术状态得以固化,形成了可实际应用、可载人的高可靠性安全性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神舟十号是这一“产品”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这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在经历多次试验性飞行之后,迎来了以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时代。


  应用空间技术造福人类,是世界各国开展航天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建设空间站的意义所在。多年来,载人航天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提升了空间应用的水平。


  这一次,航天员将在太空开展数十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进行我国第一次太空授课。后者的效益虽然也许一时难以物质化,却能够唤起年轻人了解航天、热爱科学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这将为我国航天工程以及更广义上的科学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储备力量。


  3位航天员不仅是“乘客”


  每一次飞行启航前,谁将执行任务,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实,在经过了千锤百炼的15年训练之后,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任何一人,都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然而,在我国载人飞行密度还并不高的情况下,工程只能优中选优,挑选那些技能最为娴熟、素质最为全面的航天员。同时,出于全面考核人在轨生活技术保障能力的考虑,需要从第二批航天员中选出女性加入乘组。


  谜底是在神十发射前一天揭开的。2005年那个秋季,聂海胜在神六飞行中度过了115个小时。8年后执飞神十,48岁的聂海胜成为我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在担任指令长的同时,他还承担了手控交会对接的操作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史上,这两项艰巨任务首次由同一人承担。


  张晓光比聂海胜小一岁,他为飞天梦等待了整整15年。作为乘组中的“小妹妹”,33岁的王亚平除了担任太空授课的主讲人,还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和乘组生活照料。


  10年前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向太空,实现了我国载人飞行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此后,随着飞行天数的增加,从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到进行飞船设备操作,航天员的工作越来越多,观察、记录、了解和利用太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神舟十号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应用时代,对于航天员而言这同时意味着,他们不再仅仅是飞船的“乘客”,而是以在航天器内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为主要职责的工作者。


  在开展载人航天已近半个世纪的美俄等国,飞行乘组通常由职业航天员和随船工程师、载荷专家共同组成。我国载人航天活动仍处于初期,尚未面向普通人群选拔航天飞行参与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聂海胜和他的同伴们不仅“驾驶”飞船,还要对随船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角色进行探索。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日益成熟和应用规模的拓展,科学家加入飞行乘组,将进一步提升每次飞行的科学效益。


  空间站不再遥远


  一次次成功飞行,叩响了空间站的大门,铺就了空间站建设的阶梯。


  中国空间站会是什么模样?它由核心舱和实验舱组成,与国际空间站相比,个头不算大。这是按照适度原则,根据我国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发展需求来进行规划的结果。同时,中国空间站的构型、总体设计、技术能力等都是以国际当代在轨大型空间设施的技术水平为目标来建设的。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空间站。那时,随着国际空间站退役,中国“天宫”很可能成为太空中唯一的空间站。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多次表示,中国的空间站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在应用上,它将瞄准科学前沿发展需求,为物理、生物、材料等不同领域提供科学实验平台,它是中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也欢迎各国科学家共同前来开展研究,共同提升人类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的水平。在中国空间站投入运行后,各国科学家乘坐神舟飞船进入其中开展各领域科学实验,也许会成为常见的一幕。


  当然,在开始建设空间站之前,载人航天工程还要发射空间实验室,作为进一步验证空间站技术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平台。它的名字“天宫二号”本身就表明了它与“天宫一号”的技术沿承性。


  所不同的是,天宫二号不仅将继续“恭候”神舟飞船及航天员,还要与中国飞船家族的新成员——货运飞船实施交会对接。由长征7号火箭和货运飞船组成的天地运输系统,是我国下一个天地运输系统,职能是运输空间站建造和舱外科学实验所需的设备和其他物资。


  曾任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戚发轫把飞船比作往返于天地间的“公共汽车”。在拥有了“客车”之后,我国的“货车”也将很快驰骋于天路上。


  而作为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完成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历史使命之后,为期两年的设计寿命即将到期。让人欣喜的是,目前,天宫上所有设备工作正常,推进剂剩余量相当可观,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它飞行更长时间。毕竟,对于载人航天器宝贵的飞行机会来说,每一天、每一圈都可能获得更多的数据,为仰望星空的人们带来更多发现。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