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重大价格调整,就越要在信息披露、程序履行、政策引导等方面,把工作做扎实
近日,在“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的不实传言影响下,川陕甘鲁等地出现抢购天然气现象。国家发改委、各地物价部门纷纷出面辟谣。“闻风抢气”,令人深思。
重大价格行政决策绝非儿戏。2008年出台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明确规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实践中,听证会制度也早已成为行政程序的一部分。天然气价格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决策相当慎重。相关调研、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举行听证会等,是必须经过的程序。
而且,由于不同地区存在发展差异和收入差异,还需要制订相应的价格补贴政策。不经这些既定程序,天然气价格不会“自动”上涨,更不可能大幅上涨。
即便调价,也不只是价格数字的变化,而要统筹兼顾,尤其是考虑对民生的影响。发改委此前透露,天然气价改的趋势是阶梯式调价。这表明,天然气价改不会是激进式的。其中居民基本生活的部分将在政府强力干预下保持相对稳定,而对于超出基本需要的过高消费,则通过价格杠杆进行调控。实际上,不仅是天然气价改,在其他公共领域,“保民生”也是政策调整的一条主线。
有明确的政策出台程序,有清晰的政策调整逻辑,为什么还会出现因个别报道而导致抢购潮的现象?个中原由,恐怕还不是传谣、信谣那么简单。
客观地看,天然气价改确实存在上涨的基础动力。过去,天然气使用量偏低,实施政府定价还不至于导致供需关系扭曲。如今,天然气使用量在持续攀升,必须更多依靠市场实现增加供给。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水平偏低,国产陆上天然气平均出厂基准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25%左右。与价格水平失真相并行的,是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在攀升。据估计,今年的天然气进口还会持续增长。
在这种局面下,理顺天然气价格体系,已是必须闯过的一关,而民间也有天然气上涨的普遍预期。这种预期,一旦与“听证会就是走过场”、“听证会就是涨价会”等印象相结合,就会形成抢购天然气的内在冲动。
这也说明,“抢气”固然不理性,但多少表达了居民的涨价焦虑。面对这种焦虑,要求政府部门在重大价格调整时,在信息披露、程序履行、政策引导等方面,做得更扎实一些。信息披露,既应该告知正在进行的政策调整准备,还应该告知政策出台的考量。政策信息传达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是避免居民误读的最好办法。程序履行,则需要以更刚性、更严格的规定,杜绝假冒和操纵现象,让公众真正成为程序的参与者,树立程序的公信力。像天然气价改这样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就更需要充分互动,以达到政策引导的目的,消除不应有的负面效应。
简言之,保民生,要保得理直气壮,调价格,也要调得顺理成章。这是公共决策的应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