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全国为中低收入群体而建的保障性住房将达3600万套,覆盖城镇住房比例达20%。此举将有力缓解我国来自住房方面的压力,起到平抑商品房价格、维护中国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有学者甚至高度评价,国家财富将由此再次大规模转移到中低收入家庭手中,成为中国降低储蓄、刺激消费,促进经济转型兼社会公平的一大助力,有利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万民欢呼的民心工程,到了真正落实时却成为了令各级地方政府焦头烂额的一项“简单”的政治任务。虽然在许多场合不少地方官员都会义正辞严地反复强调这是民心工程,但从他们的诸多举动中看却显然还只是一项关乎地方政绩、个人仕途的政治任务而已。
而近期被各大媒体频繁曝光的保障房空置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为,无论是官方口径还是媒体调查,都已经明确证实了当前的保障房空置并非是简单的数量过剩或保障需求不足,而是由于相关的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缺乏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盲目、匆忙、大量上马,以及相应配套措施政策未能及时完善跟进等“技术”层面阻滞所引发的结构性空置,并最终形成了当前“有保障需求的人得不到保障”、“空置率不断提高而地方政府仍"沉迷"于埋头建设,单纯追求完成任务”的纠结局面。
诚然,五年3600万套、今年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目标,确实令到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感到无所适从、压力巨大,而相关制度机制、调查研究、政策措施等的建立健全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我们要理解的是,中央之所以如此大刀阔斧地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迫于来自住房方面的巨大压力以及中低收入群体在高房价下迫切的住房诉求,更是出于对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综合长远考量。
不过,令人惋惜,从许多地方政府一味地“埋头苦干”来看,他们显然已经忘记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本意所在,没有真正理解政治任务与民心工程的统一性。而此次暴露出的保障房空置现象,不仅为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更是再次拷问着任务与民心在地方政府心目中的轻重。